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小孩不愛練琴,是否是沒興趣的表現?




知名教養作家蔡穎卿一直是我很仰慕的一位作家與教育者。身為一位教學工作者,多讀教養書對於平日與孩子們的相處有很大的幫助,讓我可以嘗試以一位母親的角度更完善地照看身邊的孩子。
今天在這邊要分享蔡穎卿的這篇<深度參與>。
看完這篇文章心有戚戚,畢竟大部份的孩子學琴就是為了興趣的培養,但不會因為目標是興趣養成就可屏除需要嚴謹的部分。這兩年面對小小孩的鋼琴課也觀察到文章中所提現象,提醒爸爸媽媽,學習過程中適度地重複與練習是掌握任何技術的必經過程。在開拓豐富孩子對外視野的同時,也別忘了滋養照看小小心靈中--耐心、專注、堅持、負責--等善美的處事態度。

<重點筆記>
-不要再把生活教育只放在「體驗看看」的層次,應該帶領孩子「深入參與」各項生活自理的事務,藉此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扎實的能力。-
-萬一「體驗」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珍惜的經驗,很可能會變成眼高手低的草率態度。大家只要仔細觀察、靜心聆聽,就能看到有許多孩子動不動就表達出「我都知道了、都做過了」的不屑一顧。-
-若孩子以為學習只要當個「看客」,很容易就不耐煩。而父母對於孩子不想認真參與,也不該駝鳥地用「他應該是沒有興趣」來解讀,久而久之,便有不少孩子及至長大成人還用「沒找到興趣」當不肯獨立負責的擋箭牌。-
-父母一定不要錯用「興趣」兩個字,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。因為專注與興趣一樣,都是朝向結果的美好步伐。-
-在時間與材料都足夠的情形下,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。「精益求精」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,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,這些經驗將會轉化為其他的學習的態度,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。-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蔡穎卿:表淺的體驗只能興奮情緒,無益振奮學習


多元本是希望孩子受教育的心胸如置身於一座優美的森林中,但我們的「多」卻似乎造成了孩子見樹不見林的短視。
這幾年我一直努力地向幼教老師與家長們宣導一個觀念:不要再把生活教育只放在「體驗看看」的層次,應該帶領孩子「深入參與」各項生活自理的事務,藉此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扎實的能力。
我討論這件事,是因為「體驗教育」的成果並不理想。而教育方法攸關著社會的收成,如果收成不好,大家就應該靜下心來檢視栽種培養的方法,進行更有用的調整。
對小小孩來說,父母要孩子去「體驗」新事物是基於一番好意與期待,希望孩子更有眼界,了解這個世界很大,內涵包羅萬象。但我們並未顧及「體驗看看」對孩子來說會誤解為「看過或做過」就可以了,既然世界很大,就要趕快再去看新事物。萬一「體驗」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珍惜的經驗,很可能會變成眼高手低的草率態度。大家只要仔細觀察、靜心聆聽,就能看到有許多孩子動不動就表達出「我都知道了、都做過了」的不屑一顧。
活動太多,孩子無法分辨「豐富」與「過度」
孩子們活動太多,他們淺顯的經驗還不能分辨「豐富」與「過度」的不同。許多小朋友在不同的場景中眼花撩亂地跟著跑,如果父母又不給予經驗的加深輔導,他們就以為學習只要當個「看客」,很容易就不耐煩。而父母對於孩子不想認真參與,也不該駝鳥地用「他應該是沒有興趣」來解讀,久而久之,便有不少孩子及至長大成人還用「沒找到興趣」當不肯獨立負責的擋箭牌。

永遠需要新鮮感、活潑有趣的教育,是近年來的教育主張。再回到教育是耕耘與收穫的思考上,比較過幾個世代的方式之後,我認為如今表象的多元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安定學習的事實。把原本統一在一個主軸的教學分為許多科目,只是看起來比較「多」,但與真正的「多元」相牴觸。多元本是希望孩子受教育的心胸如置身於一座優美的森林中,但我們的「多」卻似乎造成了孩子見樹不見林的短視。
一百年前,杜威曾說:「教育不是一件『告訴』(telling)與『被告訴』(being told)的事情,而是一種主動的、建設的歷程。這個原理在理論上,無人不承認;而在實施上,則又無人不違背。」
「情緒興奮」不等於學習的振奮
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,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「情緒的興奮」,但並不等於提起「學習的振奮」,前者是以旁觀的、不考慮成果的狀況加入環境,後者卻是清楚目標並克服困難的過程。同一個環境、同一種年齡、同一種基礎的學習者,「感覺興奮」的孩子前熱後冷,毫不在乎結果,而「學習興奮」的孩子卻心領神會、漸入佳境。我認為這並非是誰與誰天生興趣不同所造成的成功或失敗,而是在受教導的過程中,被建立的價值不同。
父母一定不要錯用「興趣」兩個字,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。因為專注與興趣一樣,都是朝向結果的美好步伐。
三年前,當我帶著一群大班與小一的孩子一起包水餃時。習慣體驗看看的孩子希望的是「第一次就會」,如果做不好,乾脆用小拳頭就把材料砸了,然後不以為意地說:「我不喜歡,我對這個沒有興趣。」因為,體驗活動並不計較他們的成果,只希望他們身處在這份經驗裡時很高興。
挫折、觀察、摸索 成功屬於有研究精神的孩子
但在同一個課堂上,另有一些孩子雖然面對的是同樣陌生的課題,一開始也遇到無法順利操作的困難,卻能不分心於自己的挫折,也不茫然只等待旁人發現他有困難所伸出的援手。我觀察這些孩子與困難相處的過程是,先安靜地看別人成功做出的經驗,再試著摸索達到目標的方法,整個過程充滿了「研究」的氣息,實在非常可愛!
又過了三年,我在同一個學齡的孩子身上做類似的實驗。發現在體驗教育下成長的新新一代,使他們出色的條件,光只是擁有「研究精神」已經不夠了,因為,很少有孩子在新奇感過後繼續堅持做下去。我給他們做蝦餃,包到第三個以後還能繼續為保持作品的品質努力下去的已不到一成。那一成的稀少雖使人對教育感到興嘆,卻足以提供父母對「競爭」的了解;要在一群跟自己一樣識多見廣的孩子中出色,堅持與耐力再度成為最可怕的敵人。
在時間與材料都足夠的情形下,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。「精益求精」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,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,這些經驗將會轉化為其他的學習的態度,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。
文章出處:親子天下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0260-深度參與/?utm_source=parenting-fans-page.facebook.com&utm_medium=referral&utm_campaign=normal_article&page=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關於指尖舞芭蕾 Piano Studio,劉老師的鋼琴課(2023.11月更新)

不論您是聽朋友介紹、或者是看了部落格與臉書粉絲頁分享的內容,喜歡劉老師的教學方式,想進一步了解上課細項,在這邊整理了多數人會提的問題給各位參考。 近年發文轉移至臉書粉絲頁  指尖舞芭蕾...